多通道储液槽在高通量实验、ELISA检测、PCR加样和自动化液体处理中广泛应用,能显著提升加样效率。然而
多通道储液槽在实际操作中,常因操作不当、设备匹配或试剂特性问题导致各种故障,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。掌握常见问题的识别与应对方法,是保障实验顺利进行的关键。

1、加样量不一致或部分通道无液体吸入
这是常见的问题,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:
移液头未安装到位:检查多通道移液器的吸头是否全部牢固卡紧,有无松动或漏气。
液面高度不均:确保各通道液面基本持平,避免因液位过低导致部分吸头未浸入液体。
吸头堵塞或变形:更换新吸头,避免重复使用或使用劣质吸头。
Z轴高度设置不当:调整移液器或机械臂的下降深度,确保所有吸头同步浸入液面下3–5mm,避免触底或悬空。
2、不同通道间发生交叉污染
可能因试剂溢出、吸头碰撞或清洗不全导致。应避免加液过满(不超过槽体80%容量);使用后立即清洁槽体,防止残留液滴串流;严禁用同一组吸头在不同试剂槽间交叉使用;对于高灵敏度实验,建议每种试剂使用独立储液槽或一次性槽。
3、气泡进入移液系统
多见于粘稠液体(如甘油、血清)或快速吸液时。应降低吸液速度,采用“慢吸慢放”模式;加液后静置片刻,让气泡自然逸出;必要时对试剂进行短暂离心去除气泡。
4、储液槽变形或开裂
尤其在高温环境(如孵育箱)或接触有机溶剂(如DMSO、乙醇)时易发生。应确认储液槽材质(如聚丙烯)是否耐温耐溶剂;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温或强腐蚀性液体中;选用专用耐溶剂型号。
5、液体在槽内形成“液桥”或连通
当液面过高或槽体边缘湿润时,相邻通道液体可能因表面张力连通,导致污染。应控制加液量,保持液面低于槽口;加液后用吸水纸轻轻擦拭槽口边缘,去除多余液体。
6、自动化系统识别失败或移液头碰撞
在液体处理工作站中,若多通道储液槽未正确放置或定位偏差,可能导致机械臂碰撞或吸液失败。应确保其准确放入卡槽,参考标记对齐;检查设备软件中是否正确配置了槽位坐标和液体高度参数。